Skip to main content

北京天坛规划疏解搬迁周边老旧小区

昨日,在天坛外面,居民搭建的民房紧邻着坛墙,而这种民房在天坛周围还有很多。本报记者 郭超 摄
昨日,在天坛外面,居民搭建的民房紧邻着坛墙,而这种民房在天坛周围还有很多。本报记者 郭超 摄

天坛作为重要文物建筑,在中轴线申遗中具有重要意义。
天坛作为重要文物建筑,在中轴线申遗中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本报讯 昨日记者了解到,天坛核心文保规划已经得到文保单位的审批,其中涉及风貌保护、古建维护等内容。

  由于天坛传承了祭祀文化,在世界非物质遗产的申报中占有重要作用,但遗迹的不完整性,依然是困扰“申遗”的重要问题,因此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委责成天坛做此文保规划。

  规划提出,保证天坛外墙完整性,疏解坛墙周边老旧小区,以减少居住密度对坛墙的影响。昨日记者未从北京市住建委和规划委得到回应。

  私搭乱建阻碍坛墙修复

  昨天上午,天坛墙边的居民依然平静地生活在老房子中。没有听到搬迁消息,也没有见到规划人员。“我以为你是拆迁办的呢。” 天坛东市场社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对记者说,好几年都没见过拆迁办的人到这里来了。

  据了解,2005年底天坛北门西侧开始拆迁,原居民1000多户,现在剩下几十户。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,当时拆迁是城中村改造,也为了天坛申遗。居委会负责人表示,希望政府解决居住区与文保区的冲突,“毕竟谁都愿意住的条件好,希望打小就逛的天坛干净。”

  天坛公园副园长于辉说,多年来针对天坛坛墙的修复没有停止过,坛墙是天坛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标志,但坛墙外面私搭乱建现象较多,修复存在阻力。于辉说,地权问题和资金问题,也是困扰天坛风貌恢复的主要问题,恢复“古坛神韵”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。

  历史展陈将移出古建

  据了解,此次规划分为短、中、长期计划。短期计划将恢复多种祭祀礼仪表演,天坛还考虑将历史展陈外移,不集中在古建中;远期的规划,天坛希望区域面积能恢复到建坛初期的380多公顷。

  “天坛申遗成功后,坛域面积还增加了。”于辉介绍,2000年前后,天坛从180公顷恢复到现在的200公顷左右。拆除了园内千余平米商业门店,腾退了花木公司、中山花圃、北京园林学校等单位,但还有70公顷面积没有收回,其中包括坛墙周边的民房、天坛医院、口腔医院等。

  按照东城区未来总体发展规划,将加强整体风貌保护,恢复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。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在今年东城区两会上也表示,将启动南中轴申遗,钟鼓楼、天坛周边将整体外迁。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列入重点工作,争取今年或明年完成。

  ■ 探访

  情深环境差,无奈盼拆迁

  附近多名居民称虽在当地居住数十年,但简陋环境让生活越来越不方便

  天坛医院紧邻天坛公园的西侧,医院南北两边分布着几处筒子楼,紧挨着天坛的内城墙。墙外每天经过各种旅行团和外国游客,而墙内就是摇着蒲扇、一口京腔的北京人。

  “小时候我就在天坛坛墙上玩,一天翻墙进天坛好几个来回。”李先生今年50多岁,在筒子楼住了40多年,他看着天坛周边环境再不如从前,由于城市发展,这片居住区也成了“城中村”。

  两处老旧居民区,一共三层的小楼两侧私搭的棚子七扭八歪,楼间仅容一人通过,通道上空斜挂着各种电线,一直垂到行人的头顶。走进两楼间狭长的胡同,各户的门上结着厚灰,霉味从私搭房间的纱窗里扑出,伴随着屋内阵阵的电视声。

  “1966年我住进这里,牛气着呢。现在,厕所都不敢上。水管一堵,粪便都往楼梯淌。”住在天坛南里北区的一名女子说,他们是从老天桥拆迁至此,一住就是几十年,看着周围建起崭新的居民楼,经历着城墙外从荒草地变成平房区,又变成如今的柏油马路,而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却从未改变:冬天仍烧着蜂窝煤,三四户共用一个厕所,夏天漏雨,冬天透风。

  “早就听说这里要拆了,但到了2008年奥运会都没拆。”家住天坛南里西区的张先生说,拆与不拆的声音从未停止过,不过最近没有听说要来人拆迁。不舍得这个地方,是因为距离医院近,距离天坛近,但太差的居住环境也让他对拆迁抱有一丝希望。

  据了解,这片筒子楼距离天坛牺牲所的位置不远,如果要恢复牺牲所原址,这片居民区以及天坛医院将面临搬迁。

  ■ 链接

  中轴线申遗不能忽视天坛

  明成祖朱棣修建天坛时建造的是天地坛,共同祭祀天地,同时在西侧修建了山川坛,也就是今天的先农坛,构成中轴线两侧的对称关系。但到了明嘉靖年间,天地坛改为天坛,同时将北京城北的方泽坛改为地坛。

  作为中轴线上的世界文化遗产,在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天坛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。2009年,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。

  中轴线申遗,天坛作为其中重要的文物建筑,其本身和缓冲区内的保护现状都将受到特别的关注。

  本报记者 王荟 郭超

  ■ 声音

  中轴线申遗≠恢复古建

  知名民俗文保专家赵书把“中轴线”看成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建城方式和建筑理念。他认为,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是这条“中轴线”上有多少文物古建,而是传承一种思想。

  赵书介绍,虽然现在中轴线的文物建筑不那么完全,安定门没了,还有些地点有不符合风貌的建筑,但中轴线总体保护还不错。

  “不要一提中轴线申遗,就说恢复多少古建文物。”赵书介绍,不是说保护中轴线就是要跟明清时一模一样,关键要流传其中的设计思想。拿到现在,比如西边有了世纪坛,听说北京要在CBD东面建一处与之对称的建筑。这种理念符合中国人的思想,对称为美。

  “天坛周边没必要大拆大建”

  老北京网创始人张巍说,历史是流动的,文物也是因其带给人记忆才具有意义,把最了解历史的居民迁走了,重新把古建弄成工艺品,即使申请了非遗也没什么意义。

  张巍说,“中轴线”上,很多历史建筑已经消失,想恢复是十分困难的,而且还提出“中轴线”标志性建筑周边疏解居住人口,这正折射出现在人们对文保认识的一种误区,“中轴线”的美,是因为其平衡的建筑概念,每一个重要建筑都能给周边居民带来回忆。

  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,对古建有控制区要求,但这与保留原住民不相悖。”他介绍,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认证尺度很严,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保留多少原有居民,但肯定会考量本地居民的认可度。天坛周边没有必要大拆大建,强行将古建复建,“经过的历史,恰恰是古建本身的文化沉淀过程,死文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。”

  本版采写(除署名外)/本报记者 郭超

.blkComment p a:link{text-decoration:none} .blkComment p a:hover{text-decoration:underline}

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
微博推荐 | 今日微博热点(编辑:SN047)

阿勋

男,80‘s,不是程序员,稍微懂点CSS/HTML/PS。 我是一名爱生活爱社会爱祖国的三爱青年,也是一名热心网友。 平时喜欢吐槽,偶尔来点幽默。 这就是iaxun.com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

%d 博主赞过: